云計算落地迷局:紛雜的終端阻礙
云計算發展至今,其模式已經開始逐漸成熟,然而,不論云端上如何處理數據,最終,需要讓終端用戶能夠體驗到云所帶來的便捷與優勢,相比于云端有著較為統一的標準和方案,在終端層面,則是亂象紛呈,究竟是什么情況造就了現在的局面呢?
歷史原因
這種現象的出現必然有其歷史原因,相比于服務器端,在云時代中較為統一的x86架構,終端則顯得復雜的多。
在終端上,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傳統PC、瘦客戶端以及智能終端。
傳統PC全部基于英特爾x86架構,一般配置了英特爾或者AMD的處理器和平臺,操作系統方面以Windows為主,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在行業中穩定的架構,發展非常成熟,并且應用面極其廣泛,英特爾和微軟也在二十多年的時間中形成了非常有默契的戰略同盟。
瘦客戶端可以說是為了桌面虛擬化而出現的一類新終端,這類終端一般也會采用x86架構平臺,當然,ARM平臺也被大量采用,這類終端的特點是處理能力較低,當然,功耗和價格也非常低廉。瘦客戶端的作用在于接入云端,呈現云端的內容,它本身不負責計算,所有的計算任務交付給云端進行。
智能終端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代表,盡管這兩個概念都有了將近十年的歷史,但是就在最近三四年中,它們才開始爆發,并且大規模進入企業內部。智能終端基本采用了ARM架構平臺,相比于硬件平臺尚屬統一,操作系統則五花八門,除了兩大主導iOS和Android之外,WindowsPhone、RIM和WebOS都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可以看到,終端不同于后端,不僅僅硬件架構上有很大差異,軟件平臺上也大不相同,五花八門的終端大大增加的企業統一管理部署的難度。
解決的曙光和思路
目前云在終端的落地很多采用的是VDI和應用虛擬化模式,但是相信體驗過這樣模式的用戶都會有深切的體會,一方面,這確實極大的增強的終端的能力,但另一方面,這樣的云模型非常依賴于網絡,并且實際用戶體驗受限于服務器的處理能力以及網絡傳輸速度,往往并不理想。
我們現在以智能手機為例,去年,1GHz是高端旗艦級,而今年,旗艦級的手機均是雙核處理器了,1GHz已經是主流配置。1GHz是多快的處理速度呢?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上個實際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美國主導了阿波羅計劃,先后動用30萬人參加,斥資255億美元,歷時11年,總共有12名航天員順利登上月球。而這樣一個大規模的工程,所采用的巨型電子計算機,在處理能力上,和現在的1GHz手機差不多。
關鍵字:網絡、云計算、終端
其他新聞:
- 積極維護防汛救災網絡秩序倡議書
- 廣東省APP安全生態聯盟正式成立
- 讓“以人民為中心”的APP監管理念在廣東落地生根——廣東省通信管理局舉行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成果發布會
-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APP監管平臺正式發布
-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發布《廣東省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APP)2020安全白皮書》
- 2020年全國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職業技能大賽正式啟動
- 情況通報
- 微軟Build 2017:智能云服務推新品
- 大數據時代:企業“賣”技術還是賣數據?
- 專家熱議隱私問題:Cookie無罪
- 電商向傳統領域滲透 生活服務蓬勃發展
- 新網智捷G5虛機震撼低價僅999元
- 中國域名節,新網引領行業新動向
- 傳IBM有意收購RIM企業服務部門
- 微軟暗示將在18個月內發布新一代X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