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態存儲平穩回升 市場價值正在凸顯
固態存儲產品也稱為固態硬盤,一般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基于閃存的固態存儲器,采用閃存(FLASH芯片)作為存儲介質,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SSD。這種SSD固態存儲器最大優點是可以移動,而且數據保護不受電源控制,能適應于各種環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適合于個人用戶使用。另外一種是基于DRAM的固態存儲器,它采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它是一種高性能的存儲器,使用壽命很長,但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獨立電源來保護數據安全,目前應用范圍較窄。固態硬盤不用磁頭,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沖擊、振動;主要應用于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絡監控、網絡終端、電力、醫療、航空、導航設備等領域。
與傳統硬盤相比,固態硬盤存儲具有以下特點:
1、讀寫速度快。采用閃存作為存儲介質,讀取速度相對機械硬盤更快。固態硬盤不用磁頭,尋道時間幾乎為0,持續讀寫的速度非常驚人。現在的固態硬盤廠商大多會宣稱自家的固態硬盤持續讀寫速度超過了500MB/s,這相對機械硬盤的100MB/s的速度著實是相當可觀的。
2、低功耗、無噪音、抗震動、低熱量、體積小、工作溫度范圍大。固態硬盤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沖擊、振動。
3、優點很多,不過價格過高是制約固態硬盤發展的主因。如今1TB機械硬盤750元,平均0.75元/GB.雖然目前120G固態硬盤價格雖已降至千元以下,最近更跌至777元新低,但即便如此,相對來講價格還是很貴的。
今年的硬盤缺口嚴重,硬盤缺貨現象也會持續一段時間,也許到9月又或甚至到2013年,對硬盤行業的長期發展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但這卻是閃存發展的好時機。
早年間,閃存(FlashMemory)技術以其體積小、速度快、沒有機械結構而不怕碰撞的優點開始為人所熟知。然而它們的容量通常被限制在數百M至數G之間。隨后,市場上出現了以閃存作為存儲介質的硬盤,也就是現在的固態硬盤。當年國內市場上一塊128G容量的固態硬盤售價通常高達2000至3000元,幾乎是相同容量普通硬盤的10倍。不過隨著工藝的發展,現在它們的價格也降了下來,相比硬盤來說,差距更是縮小了數倍。
今年各存儲廠商紛紛將目光都投入到了閃存市場,閃存的應用越來越廣泛,U盤、存儲卡都是目前最常見的存儲設備。隨著工藝的提升,我們還會慢慢使用到更加便宜更加高效的閃存產品,在同樣大小的芯片中將會存儲更多的數據。
固態存儲產品在安防領域的應用首先可以考慮車載監控。隨著市場的需求增長,車載監控設備的應用越來越多,許多企業都在生產車載DVR,由于設備是在車輛運動過程工作,因此對于硬盤的防震要求很高,而閃存技術的快速進步,閃存盤的容量增長十分迅猛,如果采用閃存盤作為車載DVR的存儲介質將大大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并降低對設備防震的要求。大家可能還記得發生7.21公交車爆炸案的昆明公交公司,當時兩輛54路公交車都裝有攝像機和顯示器,但由于沒有錄像功能使得破案難度大大增加。目前大城市公交監控設備情況大同小異,其后一些廠家開發出采用閃存盤作為存儲介質的車載嵌入式DVR系統受到歡迎。如5月9日開幕的第十二屆上海社會公共安全產品國際博覽會上展出的就有防職業碰瓷詐騙的車載攝像機,能夠將行車過程中的視頻畫面保存在存儲卡中,便于交通事故的責任判定。這也是基于固態硬盤存儲抗震動和穩定性高的又一非常好的應用。同時,裝有SD卡的網絡攝像機也是有一定的市場空間的。
盡管價格一直在平穩下降,固態存儲相對于普通硬盤還是昂貴的,這是阻礙其普及的主要障礙。另一個明顯的障礙是固態存儲實施給人的感覺是這個技術還處于相對不夠成熟的階段。這樣看來,固態硬盤雖然開始“咸魚”翻身,市場價值也逐漸顯現,但在發展路上還是會有坎坷的。不過隨著用戶對固態硬盤認識的提高,以及供應商提供更多功能和更好價格的產品,固態硬盤存儲被廣泛接受似乎勢不可擋,相信未來固態存儲市場將會越來越深入到各項設施,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關鍵字:固態硬盤、顯示器、閃存、芯片
其他新聞:
- 積極維護防汛救災網絡秩序倡議書
- 廣東省APP安全生態聯盟正式成立
- 讓“以人民為中心”的APP監管理念在廣東落地生根——廣東省通信管理局舉行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成果發布會
-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APP監管平臺正式發布
-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發布《廣東省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APP)2020安全白皮書》
- 2020年全國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職業技能大賽正式啟動
- 情況通報
- 微軟Build 2017:智能云服務推新品
- 大數據時代:企業“賣”技術還是賣數據?
- 專家熱議隱私問題:Cookie無罪
- 電商向傳統領域滲透 生活服務蓬勃發展
- 新網智捷G5虛機震撼低價僅999元
- 中國域名節,新網引領行業新動向
- 傳IBM有意收購RIM企業服務部門
- 微軟暗示將在18個月內發布新一代Xbox